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银消费金融”)当下的日子可能不太好过:2018年的业绩不尽如人意,曾经的“吸金王”被拉下王座;另一方面,最新增资计划出现变数。
市场的疑虑不断,作为首批获准筹建的四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中银消费金融曾凭借强股东背景等优势,在持牌消金机构中表现突出;但目前来看,恐怕其遇到了一定的发展瓶颈。
过去一年,这家被列入头部持牌消金公司队列的机构究竟经历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让曾经的“吸金王”渐褪光环?
净利下滑近6成
企查查显示,中银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6月,注册资本为8.89亿元。大股东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40.02%),其他股东分别为百联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0.64%)、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陆家嘴”,持股比例12.56%)、中银信用卡(国际)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2.37%)、深圳市博德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9.90%)、北京红杉盛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4.50%)。
从官网介绍看,中银消费金融的产品分为信用贷款、商户专享贷、互联网贷款三大类,覆盖场景包括教育培训、装修、汽车、租房、婚庆等,也针对职场人士、大学生等人群提供信用贷款。
不久前,上市公司陆家嘴(600663.SH)在2018年年报中披露了中银消费金融的经营情况:中银消费金融2018年度实现的净利润达5.59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3.86亿元。陆家嘴表示,该数据已高于承诺的扣非净利润,已完成业绩承诺。
不过,中银消费金融这样的成绩与其更早一年的表现显得非常难看。
根据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资信”)在2018年7月的一份评级报告,中银消费金融在2017年的净利润达到13.75亿元。对比同期净利也进入10亿元俱乐部的捷信消费金融和招联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成为2017年当之无愧的“吸金王”。
但从最新数据来看,中银消费金融在 2018年的净利润却同比下降59.27%。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同行业其他主要竞争对手却更是发展迅速,比如2018年捷信消费金融净利润为13.96亿元,同比增长36.56%,取代中银消费金融,一跃成为2018年持牌消金机构中的“吸金王”。
联合资信的报告同时披露了中银消费金融的其他经营数据。截至2017年末,中银消费金融资产总额397.91亿元,其中贷款净额381.38亿元;负债总额362.48亿元;不良贷款率2.82%。2017年,中银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40.05亿元。
对于中银消费金融2018年净利下滑近6成,不少从业人士认为,这与其资本金受限、业务风险爆发等因素相关。记者注意到,中银消费金融此前也曾回应媒体表示,2018年,受资本金充足率影响,公司业务规模以及营业收入受限;同时,资金等成本上升,业绩有所波动。
资本金困局
近年来,伴随消费金融发展迅速,但资本金却成为限制不少持牌消金公司发展的问题之一。根据《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消费金融公司不得吸收公众存款,其资本充足率最低为10%~12%,这意味着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杠杆不能超过10倍。
“持牌消金机构杠杆率一般在10%左右,2017年大家基本没怎么受到限制,所以业务狂飙;而去年包括中银消费金融等在内的公司就遇到了杠杆率瓶颈,在那种情况下只能把业务进行压缩。”一名持牌消金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要把杠杆率降下来,那就得看股东是否能达成一致进行增资,以及监管是否批准。
基于此,行业自去年起就掀起增资潮。据不完全统计,包括马上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等在内的多家持牌消金机构均在2018年内先后增资。
记者注意到,目前中银消费金融的注册资本仅为8.89亿元,与同行业公司相比,其资本金显然不够。而中银消费金融确也有意通过增资破解困局。
中银消费金融的增资计划源于2018年4月16日。当时中银香港发布公告称,中银香港旗下中银信用卡公司向中银消费金融按股权比例增资约人民币4.331亿元,照此换算,中银消费金融此次增资额达35亿元。若增资成功,其注册资本将从8.89亿元,变更为43.89亿元。
不过,这个35亿元的增资计划却出现了“变数”。根据近日中银香港发布的公告,除博裕资本及红杉资本外,原定投资者将参与注资中银消费金融增加注册资本,博裕资本及红杉资本的份额由中国银行、百联集团、陆金发及中银信用卡公司根据其各自于完成增加注册资本前在中银消费金融的股权比例承担。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中银信用卡公司就经修订增资事宜应付5.059亿人民币。
经济观察报记者就增资变动及最新进展一事,,截至发稿前,并未收到相关回复。
风险爆发
然而造成中银消费金融当下局面的,恐怕不仅仅是资本金带来的挑战。
从2018年整个行业环境来看,随着新增客户获客成本增加,加上银行压缩同业规模,消费金融的资金成本实际上在不断增加。尤其在监管划定借款利率红线和限定合作机构资质后,持牌消金公司的利差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导致利润减少。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的公司可能存在股东在资源力度上大不如前,再加上现金贷相关规定出台后,整个行业发展“收紧”,部分公司在业务开展上会更加谨慎,选择趋稳的发展策略等。“中银消费金融此前与二三四五等流量平台存在现金贷业务上的合作,但后来由于现金贷监管的原因,相关业务基本就停止了,这也意味着中银消费金融少了一个获客渠道,业务相应地会受到影响。”一名第三方消金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中银消费金融前期疯狂跑马圈地的“后遗症”正逐渐显现。据多名消金行业从业者透露,自成立以来,中银消费金融虽然对线上小额现金贷、场景分期贷款以及线下大额信贷业务均有涉及,但始终以线下大额信贷市场的布局为主。“线下大额信贷业务容易把规模做上去,但潜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比如容易出现飞单等问题,渠道风险难以管控,之前的的北银消费金融就在这些问题上踩过‘坑’。”上述消金平台负责人直言,消费金融其实强调小额分散,之后中银消费金融虽然在尝试新的方向,但前期积聚的风险已在显现。此外,消费金融领域相当一部分用户没有纳入央行征信系统,存在多头借贷、借新还旧现象,一些用户甚至出现逃废债务,终致机构出现坏账。
而中银消费金融频收监管罚单或可佐证上述观点。记者注意到,2018年年内中银消费金融三度被罚,合计被罚没金额达298.68万元,成为罚单数额最多的消费金融公司。
2018年4月17日,原上海银监局开出的一则罚单显示,中银消费金融在2016年7月办理部分贷款时,存在以贷收费的行为。处罚信息显示,根据《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十六条第二款,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最终被警告并罚没合计138.68万元。
2018年下半年,中银消费金融又连续两次领到罚单。上海银监局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2015年至2017年间,中银消费金融部分消费贷款业务存在三项违法违规事实,包括“借款人收入情况贷前调查未尽职”、“未严格执行个人贷款资金支付管理规定”、“未采取有效方式跟踪检查贷款资金使用”。因此,上海银监局对中银消费金融责令改正,并处罚款共计150万元。上述处罚决定的日期为2018年9月26日。不久后的10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也开出一则罚单,因违反《征信业管理条例》,中银消费金融被处10万元罚款。
“风险的逐渐攀升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银消费金融的展业。”易观金融行业中心分析师张凯认为,相关评级机构的数据显示,2015-2017年中银消费金融的不良率分别为2.51%、3.06%、2.82%;逾期贷款率3.59%、4.17%、5.39%,其逾期贷款率呈现出连续攀升的状态。而其不良贷款规模、逾期贷款规模及占比快速增长使得中银消费金融信贷资产的质量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
另据华北地区某持牌消金机构负责人透露,消费金融公司的成本主要体现在风险成本、人员成本和运营成本上,中银消费金融在后两项上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因此风险成本是导致其跌落“王座”的最大因素。
记者就上述多项事宜多次向中银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致电及发送了采访提纲,但中银消费金融方面均未给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