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金融力量如何服务于实体经济和商贸企业?来自香港、澳门、北京、广州乃至菲律宾的金融和产业专家学者、前行政官员“云聚”广州市第135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新闻采访活动(数字经济下的金融服务),透过网络交换在不同领域的前线观察和深刻洞见,共话数字金融力量,云端碰撞思想火花。
记者了解到,这一场发布会也是第一场从线下走到线上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新闻发布会。“本来我距离广州是最远的,但现在我感觉自己离大家一样相近,这就是力量。”身处北京的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听觉智能中心主任郑方点赞“云上发布”的全新形式。中国菲律宾商会会长吉米·冈萨雷斯(Jaime C. Gonzalez)说,数字化转型正普及到各个领域,“这让跨越国境的交流和贸易都更高效。”
产能剩余问题需政企联手解决
香港证监会前主席、中国银保监会首席顾问沈联涛
疫情是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作为金融专家,香港证监会前主席、中国银保监会首席顾问沈联涛正研究如何解决隔离措施下产生的产业过剩括产能过剩、劳动力过剩问题。“要解决过剩的结构性问题,不能单靠政府,而是要靠市场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沈联涛认为,大平台是趋势,科技是出路,但是商业生态系统,就要靠政府和市场的合作。解决人力和产能过剩,可通过产能过剩交换平台,将剩余变成一个产权,“让大家知道有过剩的劳动力、产能。但这个平台单靠一家企业是做不到的,因为生态系统需要标准化,还涉及信用等问题,需要政府去协调,也要靠金融扶持。”
金融安全须建立身份认证标准
澳门金融管理局前局长、金融安全发展联盟主席丁连星
“数字经济正展现强大生命力。”澳门金融管理局前局长、金融安全发展联盟主席丁连星观察到,疫情期间,数字文娱产业异军突起,新型消费不断拓展,为实体经济转型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在这一背景下,加大科技金融的运作是大势所趋。他断言,未来,科技金融还将继续创新技术和产品,打通产品、支付、物流、服务等环节,放大经济效益。
但他也提醒,随着网络交易量的急速提升,必须加强金融安全。“实际上,在金融服务领域,法律法规的构建仍未完善,数据安全、责任主体需要进一步规范。在金融服务更多元、业务边界更模糊的当下,传统的金融监管面临新的挑战。借力科技,能更好地创新监管方式。”
丁连星认为,为预防系统性风险,有必要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实行金融实名制。另一个要考虑的是统一行业标准。“现在不同机构之间存在资料壁垒,也有信息匹配的问题。我举个例子,比如说身份识别的行业标准一直在推进当中。2018年5月,我服务的金融安全发展联盟与部分东盟国家商讨过身份认证的标准,包括独立性、合规性、科技细节等。大家都认为,如果有这样一个标准,对国际金融安全、交易交流都是很好的事。”
他期待在国际层面上推进这一标准的制定,使金融身份认证得到更好的规范,并由此助力金融创新和有效监管。
我国已具备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的条件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数字健康全球行动基金联席主席蒋忠远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数字健康全球行动基金联席主席蒋忠远表示,数字经济已成国际走势,在手机上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的。我国在数字经济方面的发展是比较快的,也和很多其他的国家在技术上合作。“所以可以这么讲,我们已经具备了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的条件,可以开始积极去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蒋忠远认为。
在他看来,数字经济最大的挑战之一是交易发生在非面对面的场景。“因此,需要一个共同的标准,交易才不会有纷争。”在标准之外,他也认为跨国协作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可解决交易纠纷问题。
声纹识别可解决身份认证问题
清华大学语音和语言技术中心主任、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郑方博士
如何做到可信的身份认证?清华大学语音和语言技术中心主任、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郑方博士则分享了他在声纹识别技术上的研究。
郑方认为,数字经济下,很多活动都转为线上,线上交易、转账、交流等,因此可信的身份认证非常关键。要进行身份认证,是要保证人的真正身份,不仅要保证是对的人,还要是真的人。另外,还要认证网络空间中交互对象的意图是否真实,是否是在胁迫下进行的。
“声音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声音是真的,无法模拟,而且它是动态的,可以很好地保证安全。我们还可以利用情感识别的技术比,检测个人是否在恐惧状态下完成认证,所以声音可以在身份认证领域提供非常可信的认证手段。”郑方说。
但他也提醒,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面临着两大问题,如何充分应用人工智能,以及对抗人工智能的滥用。“生物识别技术虽然有助于身份认证,但也出现滥采滥用的现象。数字经济转型过程中,我们要保护用户信息。”他强调。
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多边贸易
中国菲律宾商会会长吉米·冈萨雷斯(Jaime C. Gonzalez)
“疫情带来危机,也带来商业机遇。”在中国菲律宾商会会长吉米·冈萨雷斯(Jaime C. Gonzalez)分享了他的海外观察,“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都在走向数字化转型,而受疫情影响,转型速度还在加速。”他认为数字经济发展将有助于双边和多边贸易,因为数字经济正让商业效率得到提升,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更高效。
他也谈到“后疫情时代”,国家经济的恢复需要依靠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以菲律宾为例,包括中国在内的邻国,为产品供应、技术和商业支持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广州可发挥“四中心”优势实现“四联动发展”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导、所长张光南
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导、所长张光南则立足本地观察,分享了他关于广州如何借力数字经济和粤港澳大湾区,推进会展和贸易等方面的转型发展建议。
“大湾区‘9 2’11个城市中,广州充当着4个中心角色:区域政策的协调中心、基础设施的互联枢纽中心、千年商都的商贸中心、新兴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这四大中心优势,将推动广州在城市创新合作上的联动发展、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信息流的合作发展、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联动发展、以及新产业和新技术的联动发展。”
张光南表示,我国一直在推动服务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广州应发挥千年商都的商贸中心优势,把联动产品的市场化和资本化,比如发展服务贸易的会计、法律、金融、保险等专业业务,进一步推进货物贸易,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联动发展。
“以我们身处的会展中心为例,它将会展的b to b的商业模式和电子商务的b to c的这种商业模式联动起来。而这一联动应用到的大数据等新技术,又将进一步推荐新兴产业的发展,这就是技术和产业的协同。”